血液在人體內不斷循環流動,對保證機體新陳代謝、人體內環境以及功能調節的平衡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。血液中的任何成分發生病理性變化,都會影響到全身各部位的組織器官。相反,器官或組織的病變,也會在很大程度上引起血液成分的變化。
另外,檢查血液成分變化也可以找到為治療疾病找到病因,有助於醫生正確判斷。
以前兒童感冒了,去醫院都是直接掛藥水,結果很多時候藥用了,感冒沒好。現在則不同,去醫院首先得先抽個血,以判斷感冒是病毒引起的,還是細菌引起的。然後醫生再根據血檢結果診治,效果自然好。
所以,血檢的意義不容小視。
為什麼抽點血,就能知道身體各個部位有何異常?回答這個問題前,得先了解下什麼你的血裡面有些什麼。
血液是流動在人血管和心臟中的一種紅色不透明粘稠液體。
血液包括血漿和血細胞兩部分,血細胞則是紅細胞、白細胞、血小板的統稱(見下圖)。
血常規其實就是檢查紅細胞、白細胞、血小板這三大細胞數量是否異常增加或減少,形態是否異常改變。
所以要看懂報告,首先要搞懂這3類細胞有什麼生物學功能。
① 紅細胞
紅細胞中含有一種重要的蛋白,叫血紅蛋白,這種蛋白在鐵元素的調控下,能與氧氣結合。所以,血紅蛋白的重要功能的是:把氧氣運到身體的各個部位。
如果血液中紅細胞數量減少,或者結構發生畸變,就會影響血紅蛋白的運氧能力了。血液運送氧氣的能力降低了,自然就整個人不好了,頭暈、眼花也是常有的事兒。
另外,血紅蛋白是要與鐵元素共同調控,才能帶上氧氣到處跑的,沒有鐵元素的話,血紅蛋白就會罷工,我們把這種現象稱為:缺鐵性貧血。
你再仔細看下,貧血的人一般起色較差,面色較白,這就是因為紅細胞太少引起的。血紅蛋白是紅色的,血液中含有大量的紅細胞,所有血就變成紅色的了。
② 白細胞
白細胞是人體的免疫細胞,專對病毒、細菌和寄生蟲下手,所以人稱「家園衛士」。當人體受到以上三種致病體的侵襲時,血液中的白細胞就會增多,對來襲者進行圍剿。
科學家在研究白細胞的時候,發現白細胞有兩種類型:有顆粒和無顆粒。有顆粒的白細胞分為三種:中性粒細胞、嗜酸性粒細胞、嗜鹼性粒細胞;無顆粒的白細胞分為兩種:單核細胞、淋巴細胞。(看下圖分類,秒懂)
📷
③ 血小板
血小板是人體的創可貼,哪裡有傷口,哪裡就有它的身影。
血小板的主要作用是止血、凝血。當人受傷時,血管破裂,此時血小板就會聚集於此,形成血栓堵住裂口。
另外,它也會釋放促進血液凝固的物質,加速血塊的凝血。而且,為了減少血液流失,血小板還會釋放物質促使血管收縮緊閉。
血常規要做的指標可不只上面那三項,多著呢!下圖是一次血常規檢查的全部內容,一共25項,分別是:
白細胞(WBC)
紅細胞(RBC)
血紅蛋白(HGB)
紅細胞壓積(HCT)
平均紅細胞體積(MCV)
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含量(MCH)
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濃度(MCHC)
紅細胞分布寬度標準差(RDW-SD)
紅細胞分布寬度變異係數(RDW-CV)
中性細胞百分比(NEUT%)
淋巴細胞百分比(LYM%)
單核細胞百分比(MON%)
嗜酸性粒細胞百分比(EOS%)
嗜鹼性粒細胞百分比(BASO%)
幼稚粒細胞百分比(IG%)
中性細胞絕對值(NEUT#)
淋巴細胞絕對值(LYM#)
單核細胞絕對值(MON#)
嗜酸性粒細胞絕對值(EOS#)
嗜鹼性粒細胞絕對值(BASO#)
幼稚粒細胞絕對值(IG#)
血小板計數(PLT)
平均血小板體積(MPV)
血小板容積比(PCT)
血小板分布密度(PDW)
大血小板比率(P-LCR)
但是,醫生在解讀時,經常重點看這個指標:白細胞及分類、血小板計數、血紅蛋白這三類指標。
☞ 第一類指標:白細胞類指標
在拿到報告時,我們會首先關注排在最前面的白細胞(WBC)總數。
★ 白細胞總數升高,常見以下原因:
如果白細胞總數大幅度升高,有可能是白血病
如果白細胞總數非大幅度升高,有可能是細菌感染
★ 白細胞總數降低,說明身體免疫力差,常見以下原因:
受病毒感染
受寄生蟲侵襲
過敏、中毒等
有可能受到輻射,或吃過相關藥物。比如你照一次CT,身體就死一片白細胞。
以上只是初步判斷,為了進一步搞清楚到底是病毒引起的,還是過敏引起的,此時就要考慮白細胞分類了。
為了便於理解,我們只是挑出一些常見情況拿來討論:
① 中性粒細胞百分比:中性粒細胞占白細胞總數的50%-70%,增多,則常見於細菌感染;
② 淋巴細胞百分比:淋巴細胞占白細胞總數20%-40%,增多,則常見於病毒感染;
③ 嗜酸性細胞百分比:增多,常見於過敏或寄生蟲侵襲;
④ 嗜鹼性細胞百分比:增多,常見於中毒;
▼
☞第二類指標:血紅蛋白
血紅蛋白專門運輸氧氣,所以能很好地反映貧血的程度。
① 血紅蛋白增多:
1.嘔吐、腹瀉導致的嚴重脫水;2.高原生活的居民
② 血紅蛋白減少:常見於貧血
▼
第三類指標:血小板計數
血小板參與人體的止血和凝血,正常人的血小板一般較為穩定,沒有多大變動。如果出現異常變化,常見以下原因:
① 血小板增多:原發性血小板增多症、真性紅細胞增多症等
② 血小板減少:原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,系統性紅斑狼瘡等
📷
所以整體上而言,對於一般體檢者而言,血常規主要用來發現以下六種病:
1.你是否貧血,如果貧血,屬於什麼類型貧血;
2.你是否有白血病,如果患有白血病,屬於什麼類型白血病
3.你發燒感冒是由什麼原因引起,細菌感染還是病毒感染
4.你身上的反應是否由過敏引起
5.你體內是否有寄生蟲
6.你的凝血功能是否有障礙
案例一:白血病類型
醫生在讀報告時,首先會看白細胞指數。上圖的白細胞數為158.55,比正常值上限還高出16倍,這種異常大幅度升高極有可能是白血病引起的。
由於白細胞分5類細胞,其中中性粒細胞占比最多,所以圖中中性粒細胞無論是百分比還是絕對值,均異常大幅度升高,所以如果確定為白細胞,則可能為中性粒細胞白血病。
細胞百分比:此類細胞占總白細胞的百分比
細胞絕對值:此類細胞總數
案例二:貧血類型
血紅蛋白減少是引起貧血的主要原因,這份報告單中血紅蛋白量比參考值少30點左右,高度懷疑是貧血。
醫生再結合其他指標確認為:再生障礙性貧血。
疑問:報告中無數的「↓」「↑」,我無從下手,該怎麼辦?
解答:看問題要抓住重點。注意變化幅度較大的指標,有些指標屬於正常範圍內的升高或下降,幅度較小,可以不看。例如
這份報告中,多數指標變化幅度不大,所以這種變化沒有多大意義。
那有人要問了,血小板計數都增加了67,還不大嗎?這個是不固定的,醫生判斷一般分兩種方法:
1.根據自身經驗判斷
2.判斷大不大,看每個指標的參考值區間靈敏度,有的區間橫跨100-200,如血小板計數,說明變化靈敏度低,升高60多可以認為在可控範圍內。但是,有的區間上下限相差1,靈敏度很高,比如嗜鹼性細胞百分比,那你升高個60-70點就是嚴重有問題了。
類型三:病毒感染 or 細菌感染?
這個是一位7歲小朋友的血常規報告,她處於低燒狀態,從這張圖片可以看出,中性粒細胞百分比降低,淋巴細胞百分比升高,說明她是病毒性感染引起的發燒。
疑問:你剛才不是說升高一點點問題不大嗎,為什麼現在又有問題了?
答:我.....孩子都低燒了,還沒問題!!
任何報告單的解讀需要參考很多指標,以及患者的身體狀況。如果這個報告是一位臉色紅潤的壯漢的報告,那麼問題不大,但是是一位發燒患者的報告,這些指標就有參考意義了。
所以,解讀報告要實事求是。
這個是一位低燒兒童的報告,報告單中中性粒細胞百分比上升,所以該小朋友可能為細菌感染引起的低燒。
我們發現發燒的人,紅細胞計數都會上升。這是因為發燒時會引起身體脫水,血液中紅細胞濃度升高,造成指標升高。
類型四:寄生蟲類型
從上圖中可以看出,嗜酸性粒細胞比例、絕對值都升高了,常見症狀可能是過敏或者寄生蟲病。
類型五:血小板功能障礙類型
上圖中血小板高出正常值數倍,懷疑是原發性血小板增多症。
最後總結:
1.先看年齡
2.再觀症狀
3.集中於異常數據
4.搭配其他指標確認病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