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-shunyo
很多人問我,這次的冬令營為什麼要造房子?我想先講講我的小侄兒和冬青老師給我的啟發。
漢堡,我的侄兒,今年4歲,在幼稚園,開始學習數字了,可他就是學不好,據說全班只有他不行,只要不是按照順序出現的1,2,3,4,5,他就不認得了,所以我一隨便指,讓他辨認,他就急了,姑姑,你不能這樣!(他很怕因為他不會而被認為是笨蛋)
在日日新學堂,冬青老師分享了一段如何讓孩子理解數與距離的“教學”:帶孩子們在果園裡散步,指著一段路說:“你有什麼辦法可以知道這段路有多長?”(孩子們沒有工具),於是孩子們想出了各種辦法:用腳量,用邁的步數計算,還有的孩子乾脆躺下,用自己的身高來量等等,孩子們發現:原來有很多測量的方法。“那你要如何告訴別人這段路有多長?”於是孩子們發現他自己知道的距離,很難和別人表達,就這樣,自然而然引入了尺子.......
我們傳統的教育都在教,教一個標準答案,並用這個標準答案去評判人或事,轉變方式,孩子們自己發現了更多:數,距離,單位,樂趣......
那麼是孩子笨呢,還是教他的老師笨呢?
那為什麼要建房子?
“這是一堂涉獵廣泛的課程,力學、結構、幾何、數學、統籌、木工、手工。。。”
沒錯,當然可以這樣表述,但這還在表層!!
用什麼建?木板?泥土?石頭?都有,你也可以找其他的。多大的孩子可以建?3歲以上,混齡分組,都可以。這樣能造出房子嗎???
大人有困難,但孩子可以做到!因為很多大人的頭腦都僵化了,塞滿了條條框框,塞滿了很多他自認為好的模式,設計等
而我們不這樣做,因為目的不同,自認為好的模式說到底還是想讓孩子照你的模式!而我們要為孩子們“鬆綁拆牆”,在這裡,一切都被允許,所有的意見(而不是老師的意見為大,其實最好老師不要發表意見)都被重視,重新考慮。
有一次,要建土袋屋
來參加的孩子面面相覷,不知道要怎麼做
讓他們畫出房子,結果,一開始孩子們畫出的都是方方正正的房子
(孩子們已經無形中被限制在熟悉的模式裡)
接下來讓孩子們再想想有沒有其他的呢?
慢慢的,孩子們開始有了越來越多的想法,六角形,圓形的......
有了想法,付諸實現吧!
孩子們很快發現想的和實際發生的相差甚遠
在這個過程,各種問題都會浮現,如何定位,結構如何才穩固,意見不統一怎麼辦?有的孩子幾次挫敗後,開始發脾氣,孩子之間開始爭吵......
是要依賴老師當裁判嗎?還是放任不理?都不是!——讓孩子們歸零研鑽,什麼都可以研鑽,沒有權威,比如每個人都講講為什麼要生氣?這個方法可行嗎?你還有更好的辦法嗎?......
很快,孩子們就開始互相提醒:不要判斷,試試看!我有辦法,聽我說!不要吵,不要吵,我們三個開個會吧,討論一下......
不需要老師,孩子自己可以解決!重點是我們大人要丟掉舊有模式,歸零!
要怎樣讓孩子們做自己,又和別人和諧相融,體驗一下這樣建房子吧!